“常无”与“常有”的神秘智慧
你是否曾经看着一个日常物品,突然以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它?也许你凝视着你的智能手机,忽然不再把它当作通讯工具,而只是看到了一堆玻璃、金属和塑料的组合。这种感知的转变,正是老子在他那句神秘的话语中所描述的:
“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”
这句话让中国哲学家们困惑了数百年。即使是母语者,也常常争论其确切含义,但其中蕴含着关于我们如何感知现实的深刻洞见。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,这一概念可能尤其抽象,但我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。
看待同一个世界的两种方式
让我们来分解一下:
- 常无(cháng wú,意为“保持空无”):一种没有预设、没有社会定义的心态,以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待它们。
- 欲以观其妙(yù yǐ guān qí miào,意为“希望观察其奥妙”):用这种无预设的心态,可以感知事物的本质或神秘之处。
- 常有(cháng yǒu,意为“保持存在”):一种包含社会常规预设和定义的心态。
- 欲以观其徼(yù yǐ guān qí jiào,意为“希望观察其表现”):用这种常规心态,可以理解事物的实际功能和用途。
想象一下街边停着的一辆汽车。我们大多数人会立刻把它看作交通工具。我们知道如何开门、发动、踩油门,从A点开到B点。这代表了“常有”的视角——通过定义的用途和功能来看待物体。
但如果一位一万年前的人遇到同样的汽车呢?他们根本不会把它看作“汽车”。没有发动机、车门或现代交通的概念,他们可能只会把它当作一个奇怪的金属结构。也许他们会用它挡风,或者当作避难所。对他们来说,它只是环境中的一个物理物体。
这就代表了“常无”的视角——不带我们集体赋予的意义去看待事物。
那辆不是“车”的车
我最近在堵车时有过类似的体验。随着我的烦躁情绪升高,我突然“看见”周围的车辆不再是汽车,而是装着人的金属盒子,在沥青带上缓慢移动。那些社会意义——身份象征、交通工具、工程成就——在那一刻消失了,我只看到了原始的物理现实。
那一刻,我对“必须快速到达某地”的执念消失了。我只是一个意识,观察着金属、玻璃和血肉的运动。那种体验反而令人感到解脱。
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知转变?
这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何意义
你可能会想:“这是个有趣的哲学概念,但又怎样呢?”这正是这种双重视角重要的原因:
当你一心追逐最新的iPhone、最时尚的服饰或更大的房子时,你完全处于“常有”的心态。你主要通过社会赋予的意义和价值来看待物品。
但偶尔切换到“常无”的视角,却能带来极大的自由。那辆昂贵的汽车,归根结底只是组装起来的金属部件。那只名牌包,不过是缝制好的动物皮革。那座豪宅,只是木材、水泥和玻璃的组合。
这并不是说物质没有价值。而是说,理解两种视角,可以让你不再无意识地被社会对价值和成功的定义所控制。
Python程序员的视角
如果你是程序员,其实你已经直观地理解了这个概念。在使用Python编程时,你同时拥有两种视角:
- 高层次的功能视角:“这段代码处理用户数据并生成报告”
- 基础层面的本质视角:“这只是一系列逻辑操作,改变着内存中的电信号”
你可以拉近去看底层机制,也可以拉远用抽象功能工作。两种视角都没有“更正确”之分——它们在不同场景下各有用处。
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
老子教导的美妙之处,不是让你否定其中一种视角,而是认识到两种视角的价值,并培养在它们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。
当你被物质欲望淹没时,试试“常无”的视角:把物品的社会意义剥离开来看。当你需要高效地在社会中运作时,拥抱“常有”的视角:认可事物被定义的实际用途。
这种心理上的灵活性,会在你和你的欲望之间创造空间。你依然可以欣赏和使用物质,但不会被它们无意识地驱使。
思考问题
- 你什么时候体验过感知的突然转变,把熟悉的事物用全新的方式看待?
- 你生活中的哪些领域,可能会因暂时采用“常无”的视角而受益?
- 如果你能轻松在这两种视角间切换,你与物质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?
下次当你渴望最新的电子产品,或因没有某些身份象征而感到自卑时,试着用老子的眼光去看这些物品。当剥离所有人为赋予的意义后,它们究竟是什么?而你对它们的渴望,又揭示了哪些塑造你价值观的预设?
在这个日益被消费和物质积累定义的世界里,这种古老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新的平衡方式——既能参与社会,又能保持内心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