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本定位的“魔法”其实很接地气
有一次,我盯着屏幕,目瞪口呆:一个一万字的文档,LangExtract居然能准确地把“Nintendo有定价权”高亮出来,精确到字符级。我的第一反应是:“这不是AI魔法吗?”紧接着又一想:“等等,LLM咋知道字符位置的?”
你是不是也好奇,为什么LangExtract这类工具,能在巨长的文档里,像激光笔一样指向你想要的那句话?别误会,真不是AI通灵,其实是老派计算机科学在发光。今天带你扒一扒文本定位的底层逻辑,顺便教你自己复刻一个!
最近我偶然玩到LangExtract——Google出品的开源项目,号称能“一键提取并高亮出处”。你给它一万字的文档和一个含糊的提问,它能不仅抽取相关句子,还能精准标出原文位置。比如你问“找出任天堂有定价权的证据”,相关句子立刻在Markdown里闪闪发光,主角光环拉满。
第一次见到这效果,确实像黑科技。但这事儿的真相比魔法更浪漫:只是经典算法+工程小技巧搞定的。说实话,这比“魔法”还酷。
等等,LLM怎么知道我文档里的偏移量?
混过LLM的人都知道,它们擅长生成和提取文本,但让它们告诉你“这句话在第X个字符”——这基本等于问鱼为什么会爬树。那么LangExtract是怎么架起这座桥的?
小秘密:LLM根本不管“第几位”。它只负责输出“证据”作为原文的子串。接下来,库会负责“定位”,即在原文里寻找这句话。LLM如果老实(prompt写得好),直接就能精确匹配;否则,比如有错别字、空格不一样,就得靠模糊匹配了。真正的“魔法”其实是Python自带的difflib.SequenceMatcher
。
下面我带你理一理流程,代码也安排上。如果你着急看算法,可以直接跳到自制无依赖文本对齐算法。
文本定位怎么做?三句话讲明白
假设你有一份超长Markdown文件,要找出这句话的准确位置:“Nintendo can set the price unchallenged”。给LLM或者自己提取出来后,如何在原文里高亮它?
步骤1:抽取
- LLM或者你的代码先输出一条或多条相关quote。
步骤2:定位
- 对每一句quote,用LangExtract或自家流水线去原文找位置。
- 第一步尝试: 直接查找(
text.find(quote)
)。 - 失败了怎么办: 用模糊匹配算法找“差不多”的片段,即使有点typo或者格式不一致。
- 找到后,记录下
[start, end]
字符范围。
步骤3:多处命中与极端情况
- 同一句话在文档中出现多次时,你可以:
- 取第一个;
- 返回所有位置(让UI或用户决定);
- 或者用上下文(比如前后几词)来唯一锁定。
搞定!LLM负责“语义抽取”,定位代码给你“坐标”。高亮、跳转、UI全靠它。
幕后揭秘:不是LLM,是老派计算机科学
现在,魔术师的黑布掀开了——真正的定位靠的是模糊字符串匹配。LangExtract的核心用的是Python自带的difflib.SequenceMatcher
,你在比对文件、拼写检查、语法修复时可能都见过。快、稳、百炼成钢,长文档也轻松应对(别急,后面聊性能)。
流程梳理如下:
- 分词预处理: 把quote和文档都拆成词/字符。
- 匹配:
- 先精确匹配。
- 不行的话,用滑窗法,对文档窗口和quote用
SequenceMatcher
比一把。 - 相似度超过阈值(比如0.85)就认。
- 返回位置: 给出原文中的
[start, end]
字符索引。
性能会不会很慢?
你或许担心:“长文档会不会卡死?”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是O(n*m)
(n是文档长度,m是quote长度),但一堆小技巧让它飞快:
- 滑窗匹配: 只对和quote差不多长的窗口做比对
- 精确匹配优先: 能直接命中的话,模糊比对根本不用出场
- 关键词窗口: 罕见词优先开窗
实际用下来,几万字的文档,difflib
表现非常溜,一般都在100ms内搞定。
比如LLM返回“任天堂可以不受竞争地定价”,原文却写成“Nintendo can set the price unchallenged”,精确匹配失败,模糊匹配0.85分,位置锁定,效果满分。真正厉害的不是“百分百一样”,而是“八九不离十”也能命中。
为什么不用LangExtract库就行了?
你可能想:“LangExtract都给我包好了,用它不就完事了?”如果你全套都用它,当然没问题。但要是你只要“quote->坐标”这一个功能,专门引个大库就显得有点杀鸡用牛刀了。其实LangExtract的定位功能,也就几十行经典算法代码。
越多中间层,越难debug,还得为一个小功能背一堆依赖包。何不自己撸一个?
自己写一个无依赖的文本对齐算法
原版代码可戳这里:langextract @ langextract/resolver.py
。
下面是精简后的无外部依赖实现,跟LangExtract核心逻辑一致。先上代码,后面讲讲生产环境的加固思路:
|
|
这个实现为什么更优雅
这套写法遵循SOLID原则,易维护又易扩展:
🔧 单一职责
TextNormalizer
专管文本预处理ExactMatcher
只负责精确匹配FuzzyMatcher
专治模糊对齐QuoteAligner
总管流程
⚙️ 配置驱动
MatchingConfig
集中管理参数,调阈值、滑窗、步长都方便- 魔法数字清零,调优一目了然
🧪 可测试性强
- 每个类接口清晰,单元测试easy
- 依赖解耦,mock起来无压力
📈 性能友好
- 精确命中直接返回,O(n)快得飞起
- 滑窗和步长可调,长文档无压力
difflib
窗口用得恰到好处
主要特性与用法
简单用法:
|
|
高级自定义:
|
|
生产级建议:
- 索引映射:
TextNormalizer.create_index_map()
为位置映射提供基础 - 多处命中: 目前返回第一个/最佳匹配,需要可扩展
- 性能: 超大文档可先按段落分块+关键词索引
- 内存: 滑窗策略保证内存恒定,不怕文档大
技术小贴士
- 时间复杂度: 最坏O(n×m),但滑窗和早退让它飞快
- 空间复杂度: O(k),k为窗口大小
- 准确性: 行为对齐LangExtract,易维护、易测试
为什么这事重要?“AI魔法”背后的工程美学
看到LLM工具精准高亮,很多人以为是AI全知全能的黑魔法。但真相是:秘方根本不在LLM本体。
真正的突破,在于工程。LLM负责理解语义,老派算法负责精准定位。你看到一万字文档里精准高亮,其实是语义理解和工程基础的完美联姻。
所以,最酷的创新,往往来自既懂AI、又懂CS的“桥梁师傅”。有些人天天争论“LLM会不会替代编程”,高手们早就一边用LLM搞语义抽取,一边用传统算法搞精准落地,根本不冲突。
下一个时代属于“造桥人”。别只盯着AI模型的参数表,也别只迷信传统编程。把两者结合起来,才是真正的技术魔法。
下回再见到“AI不可思议”的场面,不妨扒一扒幕后。你会发现,最炫的创新,其实是工程师把多年老本事和新技术巧妙融合的结果——魔法就在这种融合里。
总结:别迷信魔法,学会造桥
- 文本定位(找出并高亮大文档中的quote)是LLM+经典算法的合体绝技。
- LangExtract等工具的做法很透明——不是啥“神秘AI黑箱”,而是工程+时间考验的算法(比如
difflib.SequenceMatcher
)。 - 只要quote定位?完全可以自己撸一个,轻松无依赖。
- 技术未来属于既懂经典又拥抱新潮的“桥梁师傅”。
下次遇到看似“魔法”的工具,别跪拜,也别嗤之以鼻。问问自己:“AI做了哪一半,工程做了哪一半?”真正的创新,都在这两者的桥梁上。
(人类作者手打,AI合理润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