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第十二章:归来
小说 创业

第十二章:归来

成功从来不是一团和气——三份合同签了,一份差点黄了,Alex催着要加速扩张。David指导了一个陌生人,突然醒悟:人生不是只跨越一次门槛,而是反复穿梭于各个门槛之间。

第十二章:归来

五月。

账户余额:41,300美元。Willow Creek的合同正式签了,另外三个学区正在谈。活跃用户1,847人。

照理说,David现在应该意气风发才对。但他却盯着Willow Creek校长Hayes的邮件,标题赫然写着:“关于平台实施的担忧”。

“有家长反映,觉得这个平台和州里的标准不符。有个家长抱怨女儿在‘玩气候图’,结果没复习科学考试,光玩了40分钟。我们能约个电话聊聊吗?”

第一个真正付钱的客户。合同才签了两周,问题就来了。

咖啡凉了。早上九点。Alex要十点才来。房间比以前更拥挤——两张桌子,电线乱成面条,白板上画满了客户进展图。

David敲下回复:“当然,请问您什么时间方便?”

秒回:“今天下午两点可以吗?”

五个小时。David得想办法解释:40分钟研究气候系统,这也是在学习啊!考试成绩只是滞后指标。真正的学习,往往和家长期待的不一样。

五小时内,要说服唯一一个付钱的客户别退场。

David合上电脑,走到窗边。

春末的城市阳光灿烂。人们去上班,过着他们的正常生活。他忽然想,路上有多少人担心自己还没正式上岗就被客户炒了。

手机响了,是妈妈。

“嗨,妈妈。”

“David,听起来你好累。”

“我还行。”

“吃饭像样点,别总是米饭加鸡蛋。”

在种种压力下,他差点笑出声。“昨天还吃了点沙拉。”

“吃一顿沙拉不算。”她停顿了一下,“公司怎么样了?”

公司怎么样?好问题。他们有一份签约合同,三份潜在客户,一个已经开始质疑的客户。1,847个用户,但秋天前基本没收入。手上的资金还能撑六个月,前提是别出幺蛾子。

“还可以,签了第一个合同。”

“太好了。”她声音一下子暖了,真有点自豪了。“签了多少钱?”

“一年6,400美元。”

沉默。他几乎能听到妈妈在心里算账。两个人,一年,6,400美元。

“呃……这是个开始吧。”她小心翼翼地说。

“对啊。还有三所学校有兴趣。如果都签了,一年差不多三万美元。”

“你们每年生活需要多少?”

“比这个多。但这证明了模式可行。签满十所学校,我们就能去融种子轮了。”

又是沉默。“你爸问你生日那天还回不回来。”

David翻翻日历,6月14日,三周后。机票300美元,四天不工作。

“我尽量。”

“David——”

“妈,我真的想回去。只是……五小时后我得跟客户开会,他们有可能会退单。我现在没法想生日的事。”

她深吸一口气。“你得到了你想要的。创业,做公司。可你还是这么累,这么焦虑。什么时候能轻松点?”

好问题,什么时候能轻松点?

“我也不知道。”他老实说,“但我还行,真的。”

“还行不等于开心。”

“对。但至少说明我在做该做的事。”

她叹气。“给你爸打个电话。就算不回来,他也惦记你。”

“好的。”

挂掉电话。

David重新坐下,打开Hayes的邮件,又读了一遍。

家长投诉。一个家长。800个学生里,就一个觉得40分钟探索气候系统叫“玩”而不是“学”。

以前,这种事能让David直接怀疑人生:是不是大家都不懂?是不是思路太超前?是不是干脆老老实实做个作业打卡App得了?

但现在,经历了那个说“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”的男孩,见过Thompson老师班里考试挂科但理解极深的学生——David终于懂了,什么是噪声,什么是真正的信号。

一个家长投诉,意味着799个没投诉。或者说,还没投诉。

可这事儿不能大意。现在一份合同都丢不起。Willow Creek得续约,还得帮他们扩展,还得让他们帮忙拉客户。

他输不起。


Alex十点零三拎着早餐卷进门。“猜你现在在崩溃边缘。”

“我没崩溃。”

“你就那表情。”

David把邮件递过去。Alex看完,手机还给他。

“一个家长。”

“我们唯一的客户。”

“800个学生,一个家长投诉,0.125%投诉率。”

“Hayes约下午两点。”

“那就按流程来呗。解释下教育理念,展示下数据。这很正常,David。客户总会有意见,我们调整就是。”

“可万一他们真退单呢?”

“不会退的。”Alex大口咬着卷饼。“你和那些孩子聊过的。你听到他们怎么说的。Hayes知道这玩意有效。一个家长翻不了天。”

“可万一她声音大呢?再拉一拨家长?”

“那就开场家长宣讲会,现场演示孩子们学了啥。数据明摆着,学生参与度高。参与度高,学习效果迟早跟上。”

Alex说得轻描淡写。或许真没那么复杂,或许David确实有点自我脑补灾难。

他咬了一口卷饼。“谢了。”

“谢啥?”

“谢你没让我自己脑补到天崩地裂。”

“合伙人嘛,就这点作用。”Alex打开电脑。“对了,我还想和你聊个事。”

David警觉地抬头:“啥事?”

“咱们有三所学校在谈,都签了就是五家客户,可能有三千学生。靠俩人撑不住了。”

“咱们不也撑着1800用户——”

“那是硬撑。你上周光修bug就干了90小时,我全包客服、内容、销售。再这样撑不下去。”

David放下卷饼。“你想说啥?”

“该招人了。至少得有个客服,或者再来个内容开发。”

“咱们负担不起啊,只剩六个月的钱。”

“不招人,没法扩张。只靠咱俩,这顶多就是俩创始人苦哈哈养活的小作坊。”

“小作坊但真的能帮到孩子——”

“我不是要放弃理想,我是说得有人帮忙。1847个用户,说明产品真有需求,但咱俩的时间已经到头了。”

这争论太熟悉了——David想小而美,Alex想快点做大。

“招人要多少钱?”David问。

“外包客服一个月三千,全职内容岗一年五六万。”

David心算了一下,这工资半年就烧掉一半资金。

“那就得再融资。”

“对,所以得先把这三所学校搞定。客户多了,才能融种子轮,五十万到一百万美金,组个小团队,正常扩张。”

“你不是说VC的钱会让我们妥协吗?”

“要选对投资人。真信理想的,愿意陪着我们走正路的,不会乱指手画脚。”

David本想反驳,但Alex说得对。两个人撑不下去了,需求摆在那儿,该招人了。

“好吧。”David点头,“不过先把Hayes的事解决,确保客户还在。”


两点,Zoom视频会议。

Hayes带了两个同事,David心里咯噔一下。本来以为是一对一,结果成了小型审判现场。

“David,谢谢你抽时间。”Hayes介绍,“这位是我们课程总监Jennifer Park,这位是学区董事Tom Bradley。想和你聊聊一些担忧。”

David强装淡定:“请说。”

Jennifer先开口:“我们一直在看数据,学生确实很投入。但家长们开始质疑,这套平台是不是和州标准对得上。有个家长昨晚在董事会上说得特别激烈。”

Tom补充:“她担心女儿花了很多时间用你们的平台,结果科学考试考砸了。觉得你们的平台是拖后腿,不是学习工具。”

David深吸一口气。Alex在旁边静音听着,之前已经彩排过N遍。

“能问下那位学生在平台上主要学什么内容吗?”David问。

Jennifer翻翻笔记:“气候系统。她用了气候模拟器大概45分钟。”

“考试内容是什么?”

“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。”

David点点头:“也就是说,学生在钻研气候系统,涉及生物、化学、地球科学和系统思维——但考试考的是另一个主题的死记硬背。”

“这正是家长的担忧。”Tom说,“平台和我们的考试出题不对口。”

“没错。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对口考试,我们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。”

这话有点冲,Jennifer眉头一挑。

David语气放缓:“不是批评课程,我只是想说:什么更重要?是考试临时背会几个步骤,还是能花45分钟主动探索碳循环、气候反馈,真正构建复杂系统的认知?”

“都重要。”Jennifer说,“但家长只认分数。”

“我明白。但分数的提升是滞后的。真正的理解和好奇心,需要时间慢慢体现出来。”

David拉出参与度数据:“你们学生每次平均用时32分钟,74%会主动回来。自发使用能有这数据,非常罕见,说明他们真在学,而不是被逼着学。”

“可我们怎么衡量学到了什么?”Tom问。

“其实你们已经看到了。老师反馈有些学生以前从不发言,现在能主动分享。学生开始合作,提的问题也变了。这就是学习。分数迟早会跟上。”

Hayes一直在听,这时开口:“Ramirez老师上次的学生反馈会我们也听了,孩子们表达得很清楚,收获很大。”

“确实。”Jennifer点头,“比我们预期的都要好。”

“那我想问,”David说,“你们想要的是什么?只是能考过试的孩子,还是会思考、有好奇心的学生?我们的平台就是为了培养思考能力,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好奇心有价值,慢慢建立世界观。这些很难用选择题考出来,但才是真的重要。”

短暂的沉默。

Tom第一个开口:“但那个家长肯定不会买账。”

“没错。”David认同,“因为她从小被教导,女儿的价值只看分数。我们都是这么被教的。但这不是全部。你们愿意试点这个平台,其实心里也明白这点。”

又安静了几秒。

Hayes说:“我们合同签了一年,现在才三周,确实太早下结论。听下来,我们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,让他们看到孩子学了什么,哪怕暂时和考试没直接关系。”

Jennifer点头:“可以考虑搞个家长宣讲会,展示数据,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学到的内容。”

“没问题,”David说,“还可以做家长版小报,展示学生探索过的内容、建立的知识联系,让学习成果更直观。”

“那太好了。”Hayes说,“Tom,你怎么看?”

Tom想了想:“那就把试点做完,整个学期跟踪参与度和分数,搞家长会,到时候统一评估,行吗?”

“行。”Hayes点头,又转向David,“两周内你们能把家长小报搞出来吗?”

David哪会做家长小报啊,但嘴上还是答应:“没问题。”

“好,家长会定在六月初,到时候我发你具体安排。”

视频挂断。

David合上电脑,看着Alex。

“你刚答应两周内出家长小报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“可我们根本没这功能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“所以现在得在两周内又搞小报又签新学校,还得不猝死。”

David往椅背上一靠,闭上眼:“差不多就是这样。”

Alex笑了,是真心觉得荒诞的那种。

“这就是所谓的‘成功’。”他说,“客户天天提需求,死线一个接一个,以前没人用产品就没这些‘幸福的烦恼’。”

“我怀念没人用的日子。”

“才怪。”

“好吧,确实是假的。”

两人沉默了一会儿。

“得招人了。”David说,“你说得对,这事靠咱俩撑不住。”

“嗯?”

“嗯,先把这三所学校搞定,证明市场真的吃这一套,然后融资招人。”

“OK。”Alex打开电脑,“那我们赶紧把家长小报搞上线吧。”


之后的两周,时间像被按了快进键。

David一头扎进家长小报的开发——做了个仪表盘,能显示学生探索过的知识点、参与时长、建立的知识链接。不是分数,是学习轨迹。

Alex那边,谈下了三个学校中的两个。华盛顿州Cascade初中:年付7,200美元。加州Lincoln Academy:年付5,800美元。

第三家Richmond学区突然失联,估计是凉了。

五月中旬,三份合同尘埃落定,年收入总共19,400美元。

还是养不活自己。但起码证明学校愿意为这玩意买单。

Willow Creek的家长会定在六月三号。Hayes主持,来了十五个家长——包括那位投诉的妈妈。

David展示了参与度数据,演示了家长小报。然后请了三个学生上台分享。

第一个学生,就是“气候图少女”,现场用模拟器操作,解释温室效应,演示碳浓度如何影响气温,讲到反馈环和临界点。

她妈妈——就是那位投诉的——表情复杂地看着。

第二个学生展示了自制的电路模拟器,讲串联并联,讲电压和电阻,说以后想做电气工程师。

第三个学生,平时极内向,分享了用平台做的历史时间线,分析不同帝国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的关系,用工具串联起历史脉络。

学生分享环节超时了,足足讲了四十五分钟,没人提前离场。

会后Hayes让大家提问。

那位妈妈举手:“我女儿分数没见涨啊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David说,“短期看不到提升。但你刚才看到她对气候系统的理解,这是真正的学习。分数会慢慢跟上,但总归有滞后。”

“要多久?”

“几个月,也许一个学期。真正的学习需要时间。”

她虽然不满意,但还是点了点头。

又有家长说:“我儿子从来没这么投入过,天天和我聊学到啥,这以前没发生过。”

还有家长感叹:“要是我们小时候有这个多好。”

不是一边倒的夸赞,但也没人直接否定。大家只是在认真思考:也许,确实有点不一样了。

会后,Hayes把David叫到一边。“比我预期顺利多了。”

“学生们才是真正的销售。”

“是啊。其实我们一直很谨慎,但这种效果确实看得见。明年我打算扩展到6-8年级和高中,大约1,200学生。你们能撑得住吗?”

David心跳加速:“能。”

“好,我回头发新合同,预算还是大概每生8美元,一共9,600美元一年。”

两人握手。David回到车里,坐在驾驶座,没立即启动。

Willow Creek要扩张了,三份合同签了,明年1,200学生,如果其他学校跟进,可能冲到4,000人。

本该兴奋的时刻,却只觉得累。每签一合同,都是更多的家长会、更多的bug、更多的需求、更多的出岔口。

手机一震,邮件。

主题:“关于创业的疑问”

发件人:Kevin Chen。

David胃里一紧。高中同学Kevin,Marcus的朋友,那个一直走“安全路线”看起来步步安稳的家伙。

邮件内容:

“嘿David,听Marcus说你创业了。我在Google干了三年,待遇不错,薪水高,但心里特别不爽。最近特想自己干点啥。能聊聊你怎么克服恐惧、什么时候决定开始的吗?——Kevin”

David看了两遍。

Kevin居然找他求建议。自己差点破产三次,现在依然不确定能不能活下去,最近两周还因为家长投诉焦头烂额。

他开始敲字:

“Kevin,很乐意聊聊。先说清楚,我差点失败过无数次,现在也有可能随时扑街。刚开始八个月一直在烧存款,特别痛苦。如果你想听真话(不是网上那种美化版),约个咖啡吧。”

发了,立刻后悔,是不是太实诚,太打击人了。

电话响,是Kevin。

David接了:“嘿。”

“你真的差点失败?”Kevin的声音里满是期待,而不是害怕。

“真的,很多次,怎么了?”

“因为大家都把创业说得像个英雄童话,好像有个点子就一飞冲天。但我知道肯定不是那样。我就想听听真实的故事。”

David靠在座椅上,看着停车场外面。“比你想的难,也和你想的不一样。难的地方根本不是技术。”

“什么意思?”

“我以为最难的是把产品做出来,其实那最简单。难的是:天天和不确定性作伴,家里人不停问你为什么还没挣钱,还得给客户推销连你自己都没底的产品。那些,比写代码难多了。”

“可你现在不算成功吗?我听说你有客户了。”

“就三家,年收入一万九千四,还没到‘成功’。只能说,证明这事儿不是天方夜谭。”

对面沉默片刻:“可你还在坚持。”

“嗯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David想起那个说“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”的男孩,想起Thompson老师的邮件,想起气候图少女的演示。

“因为这事儿有意义。我以前在大公司写没人用的功能,随时被裁掉。现在我做的东西,能让孩子们重新爱上学习,甚至影响他们看世界的方式。钱少,压力大,但这事儿值。”

“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行不行?”

“你永远不知道,只能做了才知道。”

Kevin沉默许久:“能约个咖啡吗?我想听全部故事。”

“行,啥时候?”

“下周?”

“正好回家给我爸过生日,周六上午见。”

“成交,谢谢David。”

“别谢太早,说不定我把你劝退了。”

Kevin笑了:“我觉得你劝不动。”

挂了。

David坐在车里。Kevin希望有人告诉他:真的可以走出安全区,去做真实的事。

两年前,David也是这样的人,三十八个想法攒在笔记本里,迟迟不敢动。

现在轮到Kevin站在门口。

而David呢?成了导师?成了那个跨过门槛、带着经验归来的人?

他并不觉得自己多睿智,甚至还在摸索。但也许,所谓导师,不过是比别人多走了几步,敢去试那一步而已,证明“可能性”真的存在。

David启动车子,回家。


晚上,Alex带了正经晚饭回来——终于不是米饭加鸡蛋,而是楼下的泰餐。

俩人边吃边工作。屋子气氛变了,不像以前那样“创业幸存者”,而是多了点安稳。白板上有七所学校的进展,产品用户2,104人。

“我又琢磨招人那事了。”Alex说。

“嗯?”

“如果再签两家学校,五份合同足以证明我们能持续卖单。七月就该融种子轮了,七十五万到一百万美金,组个像样的团队,好好扩张。”

David夹了一筷子泰粉:“一百万,这就像真的公司了。”

“有底气啊。三家付费客户,两千用户,数据漂亮,商业模式清晰。故事讲明白了,投资人肯定愿意投。”

“你来主导融资?”

“我跑关系。你得讲愿景。投资人要听创始人怎么想,为什么要做这事。”

David点头:“行,咱们试试。”

两人继续吃饭,屋里只剩窗外车流声。

“问你个事?”Alex说。

“问吧。”

“你有没有想过回去打工?”

“去大公司?”

“对。”

David认真思考了一下。薪水稳,保险全,人生有轨道,妈妈也能睡安稳觉。

“不想。”他说,“偶尔会想,但回去就憋死了。”

“哪怕压力这么大,不确定性这么多?”

“正因为有压力,才觉得活着有意义。以前在公司,天天为没人用的功能焦虑。现在,哪怕焦虑,也是为了怎么帮到更多孩子。那是两回事。”

Alex点头:“确实。”

吃完饭,David打开电脑,又刷了一遍数据。

2,104个用户,三家付费客户,一年一万九千四百美元收入,七所学校在谈。

还远远不够,但比昨天更好了。

他又翻出Kevin的邮件,反复看那句:

“你是怎么知道自己该开始的?”

坦白讲——你永远不会“知道”。你只能跳下去,然后一边落地一边摸索。

也许,这才是创业的真谛。没有绝对的时机,只有敢不敢试。

David新建了个文档,开始写点东西。不是融资PPT,不是产品规划,而是纯粹的心得。关于这一路摸索出来的“模式”。

关于门槛,看着像终点,其实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。你以为自己终于到了彼岸,其实还有无数个彼岸,每跨过去一次,前方就又多出好几道门槛。

所谓成功,不是终点,而是你终于有资格去面对更难的问题。

他写了一个小时,不知道会不会给别人看,但觉得这些话,值得被记住。为Kevin,也为下一个问他的人,更为自己。

午夜,他保存了文档,起名叫“模式”。

合上电脑,屋里一片黑,窗外城市灯火依旧。

明天得继续开发家长小报,准备老爸生日,约Kevin喝咖啡,继续解释自己学到的那些道理。

但今晚——仅仅是今晚——他安静地坐在那,体会着刚刚跨过一道门槛、却发现前面还有更多的复杂感。

这,才是归来的真相。不是凯旋,不是歇脚,而是短暂地确认自己走对了,然后继续踏上新征程。

“鲸腹”并不是唯一一次体验,而是不断循环的模式。每一次你选择成长而不是安逸,每一次你离开舒适圈去做点真的事。

你走出来,带着经验归来,指给后来人看路,然后——准备好后,再次踏入未知。

不一样的鲸腹,不一样的黑暗,不一样的转变。

David想起那个发现知识就是选择的男孩,想起站在门槛前的Kevin,想起自己16岁时听到Jobs演讲的悸动。

这模式,还会一代代传下去。

他无法拯救所有人,无法保证Kevin或任何人一定成功。

但他可以证明,这路是真的存在。你可以走出“笼子”,风险值得,彼岸真的有,只是和你想象的不一样。

这就够了。

此刻,足够了。

David关了灯,躺到榻榻米上——好歹不再睡地板,这也算进步。

想起妈妈那句:“什么时候能轻松点?”

答案是——永远不会真的轻松。只是你越来越擅长应对难题。

而在这过程中,能坦然面对不确定,反而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。

不是舒适,也不是确定。只是平静。

做的事有意义,理想没变,孩子们真的在成长。

其他的,都是噪音。

David闭上眼,睡去。梦见知识图谱开花,学生们追着好奇心跑,Kevin坐在对面,问着那些他曾问过的问题。

模式继续。

门槛继续。

旅程,不断延续,直到你选择停下。

明天太阳升起,工作继续,故事还会展开。

而今晚,David好好地休息。

他跨过了一道门槛。

准备迎接下一个。


第十二章 结束


“一生的特权,就是成为你自己。而代价是你曾经以为很重要的所有东西。”

© 2022 - 2025 张欣耕

保留所有权利